我们为您健康保驾护航 树白衣天使形象 创百姓健康品质 用心倾听
细心诊疗 耐心解答 精心治疗
非处方药可自行购买,虽属药效较温和、安全的药品,但吃药前应特别注意包装上的说明及标示,如用法、用量、服用时间、适用症状、效果等,不可随意服用。
服西药
一般人用药
⑴ 肝、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体质的人,用药须特别小心。阿斯匹林的副作用是较伤胃,所以肠胃状况不佳者不可过量。服用胶囊或其他特殊药品时,除非医生特别交代,否则不可咬碎或磨碎服用,以免影响疗效。
⑵ 严格遵守服药时间,不可擅自提前或挪后。
⑶ 药丸请用开水送服,切勿干吞,也不能用茶、牛奶、饮料等送服。
⑷ 吞食胶囊前先喝水润滑食道,以免造成胶囊粘在食道中发生意外。
⑸ 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可立刻躺下,以免造成食道灼伤等,请遵医嘱。
⑹ 服药后不可饮酒,不可喝含酒精的饮料,也不能吃葡萄柚,因为酒极易增强药的副作用,而葡萄柚含黄酮类成分,与特定的药物同时进食会有药物过量的危险。
⑺ 服用有沉淀物的药液时,吃前应先摇匀,以保证药量正确。
⑻ 定时、定量服用药物,不可过量。
⑼ 吃剩的感冒药,切勿让其他感冒患者服用。即使同为感冒,其病因及个人体质也各不相同。
⑽ 感冒时,不要擅自服用上次自己感冒时吃剩的药。首先是药品保质期的原因,其次即使是同一个人,每次感冒的原因也不一定相同。
⑾ 勿吃来路不明的草药或偏方。
⑿ 从医院拿回来的药,需放在干燥的地方,以免药物变质。
⒀ 有些感冒糖浆含有“可卡因”,不可长期、大量服用,以免导致成瘾。
小儿用药
婴幼儿由于身体尚未发育成熟,免疫系统还未接触过各种感冒病毒,因此比较容易感冒,而小儿的用药剂量和成人也有所不同。所以小儿服药应特别注意:
⑴ 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给小儿服药,如说明书上说6~10岁的孩子一天服3次,一次服3颗;3~6岁的孩子一天服两次,每次服2颗。若你的孩子5岁,则只能按后者的规定服用,千万不能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和药量。
⑵ 购买药品时,不要选用胶囊或颗粒较大的药品,以免给小儿服用时引起窒息。医生开的药物若比较大颗,可碾碎后再给小儿服用。
⑶将买回的药放在小儿够不到的干爽的地方,以免孩子误食。
孕妇
孕妇感冒时服用任何药物,均需医生同意。但仍要特别注意:
⑴ 怀孕初期三个月内,如果随便服用药物可能影响胎儿,导致胎儿畸形或孕妇流产。
⑵ 怀孕末期也不能任意服用解热药,以免引起子宫收缩,导致流产或早产。
⑶ 孕妇不可食红花或药性猛烈的药,因红花有活血功效,所以孕妇最好不要自行服用草药以免影响胎儿及孕妇的健康。
⑷ 目前已知对胎儿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有:雌激素类、雄激素类、抗癌药、麻醉药、口服避孕药、口服抗凝血药、口服降糖药等。
老人
老人不管在肠胃吸收力、肝及肾代谢药品的能力都比年轻人差,感冒时不要随意到药店自行买药,最好是去医院治疗。
家中若有记忆力不好的老人,家人应特别注意老人的服药时间、剂量和服药后的情况,如有痒、肿胀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立即送其到医院。
服中药
1、一般人都有“西药治急症,中药养身、治慢性病”的观念,因此,有人因为服用西药感觉没有效果,而想改吃中药,甚至有人即服用西药又服用中药。若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,应间隔1~2小时,也就是让胃部排空,以免药物相互作用。
服药时别不注意剂量
不少病人有个坏习惯,服药时不看剂量,咳嗽了就喝口药水,感冒了就吞几粒药片。这种习惯很不好。要知道,每种药物的最适宜剂量范围,是经过许多专家的反复实践和研究才最后确定的。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毒,剂量过小就发挥不了治疗作用。
通常,我们按照剂量的大小把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“最小有效量”。把人体能够耐受而不致中毒的最大剂量称为“极量”,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。超过极量而引起质变、导致病人中毒或死亡的剂量,分别称为“中毒量”和“致死量”。“常用量”则是对大多数人最适宜的治疗效量,它在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。人的个体差异很大,常用量并非对每个人都是最适宜的剂量。有的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,而有的人对某种药物不敏感。这种现象与喝酒时各人对乙醇的耐受程度不一样相似。所以在家庭用药时,应根据病人以往的表现,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剂量。
药物常用量是指16—60岁的病人一次平均用药量,老人、孕妇、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量要适当减少。在家庭用药时,必须注意观察病人服下药物后的反应,如血压的高低、心率的快慢以及脸色、表情等,以作为判断用药剂量是否安全的依据。
家庭用药十大误区
时间错位: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。按照要求,有的药一日服两次,应每隔12小时1次,有的每隔8小时1次。可是病人往往在就餐时服用,这样就导致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,而夜间很低,影响疗效。
药量过大: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,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,尤其是老人和儿童。随意加大剂量会十分危险。
药量偏小: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,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。其实这样非但无效,反而贻误病情,甚至可产生耐药性。
时断时续: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。如不按时服药,达不到有效浓度,就无法控制疾病发展。
疗程不足: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,如尿路感染需要7-10天才可治愈。若用药两三天,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,可能引发慢性感染。
当停不停: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,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、依赖性,甚至会蓄积中毒。
突然停药: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,巩固疗效,如精神病、抑郁症、高血压、冠心病等。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,不要擅自停药,否则会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。
随意换药: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,如伤寒用药需3-7日,结核病需半年。如随意换药,将使治疗复杂化,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。
多多益善: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,但配合不当会产生抵抗作用,以致降效、失效,甚至招致毒性反应。
以病试药:有人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,屡找偏方、验方使用。这样会使不少人病情加重,失去手术时机,病情恶化,难以救治。